正在阅读:一图读懂 | 上海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引导青年进社区 营造“青春社区”的工作指引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文章 / 崇明导读 / 正文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一图读懂 | 上海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引导青年进社区 营造“青春社区”的工作指引

转载 537cm.com2022/02/22 15:04:25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崇明共青团 作者:崇明共青团 678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上海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引导青年进社区

营造“青春社区”的工作指引

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,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,推动青年积极参与社区治理,根据全团深化县域基层改革、实施社区青春行动相关部署,现就进一步引导青年进社区、营造“青春社区”提出如下工作指引。


一、总体目标


聚焦“五个人人”目标愿景,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,鼓励引导更多团员、青少年以社区为家、在社区当家,坚定不移往社区走,努力营造“青春社区”,助力打造党建引领下的社区生活共同体,持续提升共青团“三力一度”,形成团在社区的鲜明社会功能,使社区成为深化共青团改革的“试验田”、成为团干部提升群众工作能力的“大课堂”、成为年轻人“喜欢上海的理由”,着力构建共青团参与社区治理的人员、项目、阵地、资源“四位一体”工作模式,努力让社区因青年而活跃、让青年因社区而出彩。


二、主要路径


路径一:推进团青骨干参与业委会建设

动员广大团员和青年骨干积极参与住宅小区业委会建设,鼓励青年通过法定程序成为业委会委员,或以专业顾问、执行秘书、特聘委员、志愿者等多种身份参与业委会工作。鼓励各区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团干部、机关青年干部、国有企事业单位青年骨干、各级青联委员等参与业委会建设。健全完善“1+16”市、区两级青年业委会委员联谊会体系,发挥互助交流、联情联志作用,加强对青年业委会委员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,全面提升委员履职能力和为民情怀。


路径二:培育举荐青年人才参与社区治理

以“海聚英才青年专项行动”为统领,加强社区治理青年人才选育管用,为基层共青团工作提供有生力量。广泛发现、培育、评议、举荐扎根社区一线的青年居民区书记、居委会主任、社区工作者、楼组长、社区规划师、青少年事务社工、业委会青年、物业青年、青年志愿者、青年社会组织负责人以及居民住户中的青年达人、能人等,通过开展青年社区达人赛、选树社区青年先锋、培育青春社区合伙人等多种形式,支持他们在社区各类平台上发挥积极作用。


路径三:推进青年志愿者、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社区

做深做实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专项行动,组织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、区域化共建单位、高校高中、社会组织、社工机构等从业青年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,在新时代文明实践、疫情防控、特殊人群服务、小学生寒暑期托管、课业辅导、金晖助老、垃圾分类、法律咨询、心理健康服务等方面形成稳定可持续开展的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项目。持续推动青年社会组织走进社区,在开展专业性、多样化服务的同时,帮助培育孵化社区自组织,激发社区自治力和内生动力。


路径四:引导高校青年师生走进社区

加强区校联动,促进高校团组织与社区的双向赋能、第一课堂与第二、第三课堂的深度融合,推动高校团委与相关团区委、高校二级院系团组织与街镇社区团组织结对共建,鼓励高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,以项目化形式深入参与社区治理,在鲜活的一线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。鼓励各区机制性吸纳高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到街镇、社区团组织担任挂兼职副书记或委员,充实基层工作力量。常态化推进大学生团员到青年中心报到、高校学生社团进社区等工作。


路径五:培育孵化青年社群

结合“网上共青团”建设,探索建立基于青年兴趣爱好和工作生活所需为纽带的网上青年社群,组织化、塔群式建立基层团组织、青年社团的网上形态,提高组织动员扁平度、穿透力和有效性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、青年中心等阵地载体,加强社区网上青年社群的线下转化,激活社区空间,连接社区青年。鼓励各区依托新媒体平台,规范一批、吸纳一批、新建一批分众化青年社群,加强对社会领域青年的联系服务引领,推动形成多元参与、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层次青年“朋友圈”。


路径六:建设社区型青年中心

按照市委、市政府关于“打造‘一站式’服务综合体、新型‘便利店’和‘多功能厅’”的要求,主动对接联动街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,进一步夯实社区型青年中心建设。适应青年学习工作生活特点,瞄准学生的“课余”和职业青年的“业余”时间开展工作,探索实行弹性制、错时制,增强服务实效。持续推进青年中心助力“双减”工作,做实“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圈”“青年中心·红领巾学堂”等项目,鼓励各区依托青年中心开展“社区小先生”“领巾小先锋”等活动,推动“小手牵大手”参与社区治理,构建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。积极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、人才公寓等建设青年中心,优化“五个新城”内青年中心的布点建设。


路径七:参与社区微更新、微治理

排摸街镇社区微更新需求,深化与相关职能部门、高校、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,发挥上海城市更新青年规划设计师联盟等组织作用,积极搭建平台和渠道,引导更多青年规划师、设计师及热心人士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微更新,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社区参与式规划。围绕社区治理中的停车管理、加装电梯、防疫应急、文明养宠、绿化管理、空间运营、美丽家园建设、公约守则制定等主题场景,通过成立青年议事会、举办社区微治理项目大赛等,发挥青年积极作用。


路径八:助力社区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创业实践

以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慧社区建设为契机,结合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网统管”及“社区云”等应用平台,注重发挥青年在互联网、大数据方面的特长优势,精准捕捉需求、高效匹配资源、优化服务供给,增强青年对社区治理的参与感和获得感。发挥上海青少年创新学院的辐射带动作用,结合“家门口”创新实验室和24小时青年创新生态社区打造,探索建设青年创业型社区。积极探索社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流程机制革新,形成用数据决策-实施-评估-反馈的工作闭环。


路径九:创新社区团青组织形态

社区团组织设置应当从实际出发,适应社区团员青年流动分布聚集的特点灵活设置,可以在不改变团员组织关系隶属的情况下建立社区功能型团组织,探索依托小区物业公司、业委会、青年社团等建立团组织。团区委和街镇团(工)委可在青年人口集中的大型居住社区、租赁房社区派出团工委、配置工作力量。创设务实管用的社区青年组织形态,推动在有条件的社区普遍建立青年议事会(厅)、理事会或联谊会等组织平台,推动青年参与基层协商民主。


路径十:优化街镇团(工)委组织设置

凸显街镇团(工)委在团的基层建设中的“桥头堡”作用,拓宽街镇团干部来源渠道,采取“编制内外相结合、专兼职相结合”的方式选配街镇团(工)委委员,使街镇团(工)委人员配置、职能作用、运行机制更加符合新时代党的基层群众工作要求。鼓励探索街镇团(工)委委员席位制,设立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(派出所、市场所、司法所等)、区域化单位、党群服务中心、“两新”组织等席位,从机制上保证委员结构的广泛性和任期内的相对稳定性。


路径十一:完善区域化团建平台机制

建立以街镇团(工)委为枢纽、以属地化为原则的共建委员会,打破隶属关系、行业、层级、所有制界限,推动联建共建。推广区域化团建“三张清单”制度(需求清单、资源清单、项目清单),促进团建资源组织化梳理、制度化联结、精准化匹配。尚未建团或不符合建团条件的驻街镇单位,与青少年工作关联度高的,也可以吸纳为共建委员会成员。创新共建委员会的组织形式、活动方式,促使各类组织形成兴趣、利益、发展的最大公约数,激发共同体意识。


路径十二:强化区级支持平台建设

发挥团区委主导主管的区青联及青企协、青志协、青社协等平台优势,发掘律师、会计师、规划师、艺术家等专业资源,为社区治理提供专业支持。依托专业社会组织,共建青年进社区研发基地,研发工具、案例、项目包等,为一线社区工作者赋能。创新培训模式,实施场景化、沉浸式培训,探索建立陪伴式的社区共创工作坊,提升一线社区工作者实务能力。


三、工作要求


(一)聚焦党旗所指,坚持党建引领。提高政治站位,将党建引领作为引导青年进社区工作的主线和红线,善于将团青工作纳入基层党建整体格局,积极争取党组织的指导和支持,依托党建带团建机制推进,确保工作落地见效。


(二)聚焦主责主业,坚持为党育人。站在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,提升人才工作意识,把培养基层青年骨干作为重要任务,为党发现培育选树更多听党话、跟党走、能创造性地为党工作的基层青年骨干。


(三)聚焦为民服务,坚持群众路线。帮助青年站稳人民立场、树牢群众观点,围绕社区老百姓关心的操心事、烦心事、揪心事设计工作项目、开展有效服务,坚持需求导向、问题导向、效果导向,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和满意度。


(四)聚焦基层基础,坚持大抓基层。树立一切工作到基层的导向,将项目、资源、力量、阵地进一步下沉社区,做实社区团青工作,建强社区团组织。鼓励基层创新,培育更多青年进社区的工作法,加大典型经验的推广宣传力度。


(五)聚焦现代治理,坚持改革创新。始终将坚定不移往社区走作为共青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方向,创新青年进社区工作的标准化输出、社会化设计、精细化运作,在助力社区现代化治理中打造共青团现代化组织。


信息来源 | 团在基层


点分享
点收藏
点点赞
点在看
已有0人点赞

360截图20200724155241531.jpg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投稿

我要投稿